转折点
一个场景即是一个微缩故事————在一个统一或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而表现出来的、转折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的一个动作。
转折点的效果是四重的:
- 惊奇
- 增加好奇心
- 见解
- 新方向
讲故事就是许诺:如果你注意听我讲,我就给你惊奇,接下来便是发现生活的喜悦,在你从未想象过的层面和方向探知生活的喜怒哀乐。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必须处理得那样轻松自然,以使观众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向了那些发现。
伏笔和分晓
伏笔:将知识一层一层铺垫好,当观众第一次看时,它们具有一种意义,但通过见解搜寻之后,它们会被赋予第二层更加重要的意义。
分晓:将铺设的知识传达给观众以闭合鸿沟
号称是教育社会如何解决其缺点的商业电影肯定都是虚伪的。
伏笔必须埋植得足够牢固,也必须适应影片的目标观众,当观众的记忆急速回溯时,他们还能找出那些伏笔。
一旦伏笔闭合了鸿沟,这一分晓又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分晓的另一个伏笔。
你可以埋下一个看似荒谬的伏笔,并使它变得合乎情理。推理是第二位的,属于后创作范畴。想象是高于其他一切的第一位的先决条件————你必须自愿地去想象任何疯狂的念头,让那些无论是否合乎情理的形象进入你的脑海。其中十有八九毫无用处,可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想法也许会让你的想象长出翅膀,迸发出一种启示,告诉你在这个疯狂的念头下面隐藏着一个妙笔。
所谓逻辑,只不过是一种儿戏,只有想象才能使你走上银幕。
情感转变
我们要打动观众的情感,是通过表现必要而精确的体验来促使观众在心中自然生出一种情感,然后带领观众经受那种体验。因为转折点不仅传达见解,它们还能创造出情感的动力。
我们必须明白,世上只有两种情感————快感和痛感。
故事必须创造出下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之间的这种动态交替,才能符合“回报递减定理”。
我们对某事的体验越多,它所产生的效果就会越少。
在电影中,感情被称为基调。基调是在影片的文本中创造出来的:光和颜色的质量,动作和剪辑的速度,演员配置,对白风格,制作设计和音乐。这一切文本特性的总和创造出一种特定的基调。一般而言,基调就像伏笔一样,也是一种预示形式,准备或构建观众预期的方式。
基调不能取代情感。当我们需要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时,我们就会去听故事。缺乏戏剧性的解说无论如何装扮都是乏味的。电影并不是装饰性的摄影艺术。
选择的性质
人物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会在压力之下选择采取一个或另一个行动,转折点则是以这种压力之下的选择为中心的。
只要我们能够感知到“善”或“是”,我们每一个人永远会选择“善”或“是”。除此之外,绝无其他可能性。
善恶或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
人类的行动只能是趋善而从是,只不过是根据自己所相信或推断出的善恶是非标准来行动而已。
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
- 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
- 两恶取其轻的选择
一部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会展示独一无二而又不可调和的欲望之间的选择。选择绝不是疑惑而必须是两难,绝不是处于是非或善恶之间,而必须是处于具有同等分量或价值的两种正面欲望或两种负面欲望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