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实质和作用

事实上,科学的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具体方法。无论是环境心理学还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他们都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规律,只要方法适当,这些规律都有可能被发现。在未进行科学研究之前,这些普遍存在的规律大都处于无序或不确定的状态,很不系统。科学(或者说科学方法)只不过是减少不确定性、了解普遍规律的一系列程序。

当然我们可能通过其他一些方法来获取知识,比如宗教。在宗教中,减少不确定性的根本是传统、信仰、启示和权威,在很多情况下还包括体验。科学方法中减少不确定性的基础是,对可观测的现象进行精确预测。

不过,这种预测并不完美,某种程度上,我们对这些现象的预测还不太准确,因为所研究的有序宇宙中有一部分还是不确定的,但我们仍将继续探索,以便进一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心理学研究是对人们不同的行为及思维的产生原因进行考查,这些原因包括环境因素、生物影响及心理内部的(由认知或情绪引发的)事件。

科学的因果假设中隐含着一种决定论(determinism)的哲学观点。从绝对意义上说,决定论体系与“自由意志”是相对立的。从相对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研究导致一个结果产生的诸多相互关联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心理学家通常更注重分析和建立关系模型,不太关注环境————行为系统中的前因后果

  • 假说、定律和理论

    1. 观察:环境心理学通常从简单的观察开始进行科学研究。

    2. 假设/预测:假设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某些联系的。

    3. 检验假设:用公开的可观察的数据来加以验证。当观测数据不支持假设时,要么修改假设,要么建立一个新的假设再去验证它。

    4. 解释:用抽象及理论性的结论来解释一些事实。

      • 实证定律(empirical laws):对现象间简单的可观测的关系进行论述(通常是用数学概念来表述),这些定律通常可以被反复验证,如万有引力定律。
      • 理论:包含的概念和关系要比实证定律更抽象,范围更广。一般情况下,理论不是由一个实证验证而来,而是由大量的实证性关系推论而来的。如进化论、相对论、心理平衡论(如果付出与回报不相称时会对某种关系产生不满)。
      • 模型(model):比实证定律更抽象,没理论这么复杂。模型通常是以类推或比喻为基础的。模型通常是实证证明与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模型和理论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互换使用。
  • 理论的作用

    1. 理论能帮助我们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通过调控一个变量来控制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2. 对大量的数据加以概括。

    3. 把某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广到更多的现象中去,有助于我们去总结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一旦有实证证据表明,某一理论的可推广性并不强,我们就应当修改或摒弃这个理论,以便使理论具有高度的可推广性。

    4. 它所阐明的变量间的新关系,有助于引发其他新的研究。

    5. 可把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评估理论的标准:

      • 一个有价值的理论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 好的理论能很好地概括多种实证关系
      • 一个有效的理论必须具有高度的可推广性

环境——行为理论:把我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概念化

  • 唤醒理论

    唤醒(arousal)是通过大脑唤醒中心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引发的大脑活动的增强。

    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影响之一,是提高唤醒的强度。

    唤醒是评估环境的维度之一。唤醒模型通常可以预测。

    不论是愉快或是不愉快的刺激,都能提高唤醒程度。

    唤醒的表现:

      1. 唤醒会促使我们去寻找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即我们试图去解释唤醒的实质及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根据周围人表现出来的情绪来解释唤醒。**
    
      2. 我们会把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进行比较,以此来评价我们的行为是否恰当,或者我们做的是比别人好些还是差些。这个过程被称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人类寻求的是中等程度的刺激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刺激水平都令人不愉快。
    
      ![](/assets/Snipaste_2019-03-31_13-06-16.png)
    
      我们可通过环境引起的唤醒水平的高低,来预测绩效和攻击性。
    
  • 环境负荷理论

    环境负荷理论包含5方面内容:

    1. 我们加工外部刺激的能力是有限的,每一次对输入刺激的注意力也十分有限

    2. 当来自环境的信息量超过个体加工信息的最大容量时,就会导致信息超载(overload)。信息超载的一般反应是视野狭窄,即我们忽略那些与手头任务不太相关的信息,但对有关信息则给予更多关注。我们往往会积极地采取措施,以阻止无关或干扰信息的出现。

    3. 当一个刺激出现时(或个体觉得这个刺激出现时),就会要求个体有相应的适应性反应,该刺激的意义是由一个调节过程来评估的,随后个体会决定采取哪些应对反应。因此,一个刺激越强烈,越不可预测或不可控时,它的适应性意义就越大,需要给予越多的注意力。另外,需要适应的刺激越不确定,个体分配给它的注意力也就越多。

    4. 一个人的注意力并不是一个恒量,长时间的注意可能会导致耗竭。在长时间的注意要求下,注意力的总容量会超出负荷。

    5. 通过减少信息加工或到有利于恢复健康和体力的环境,如自然环境,注意疲劳可以得到改善。这个理论被称为注意恢复理论

      根据超负荷理论,一旦注意力容量由于长时间使用而耗竭的话,即便很小的注意要求也可能引发负荷。

  • 刺激不足理论

    剥夺个体所有的感觉刺激会引发严重的焦虑及其他异常心理。

    一些研究显示,刺激不足对治疗厌倦有帮助。还不清楚治疗机制。

  • 适应水平理论:最佳刺激

    1. 刺激的分类和维度

      分类:

      • 感觉刺激
      • 社会刺激
      • 运动

      维度:

      • 强度
      • 多样性
      • 模式(对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感知程度)
    2. 最佳刺激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佳刺激水平,它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个体如何对环境进行评价和反应,会部分取决于该环境与个体在这个维度上适应水平的差异程度。环境与个体的适应水平差异越大,个体对此环境的反应强度也就越大。

    3. 适应和调节

      适应:改变对刺激的反应

      调节:改变刺激本身(改变环境)

    4. 对最佳刺激理论的评价:广度和特异性

      适应水平理论融合了唤醒、超负荷和刺激不足理论中一些很好的见解。它有相当广的适用性,既适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感知觉。

      该理论的难点在于,由于它承认在适应水平上存在非常多的个体差异,那么要想对环境偏好和环境行为关系进行更一般化的预测,就显得十分困难。预测所需的因素越具体,预测结论的可推广性就越小,而预测因素越概括,所得结论就越不精确。

      另一个难点是,在进行预测之前我们很难确定刺激的最佳水平。我们很难确定中等水平的复杂性到底指的是什么。

  • 行为约束理论

    行为约束理论提出3个基本过程:

    • 控制感丧失
    • 阻抗
    • 习得性无助

    过多或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有可能唤醒或限制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另一个潜在影响是丧失对环境的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

    约束:指环境中某些现象限制或干扰了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约束可能来自环境,可能来自我们对环境的感觉。

    当人意识到环境正在约束或限制了自己的行为时,首先会感到不舒服或其他一些消极情绪,可能会尽力重新获得对环境的控制,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阻抗(psychological reactance)或阻抗(reactance)

    任何时候,当我们感到我们的行动自由受到限制时,心理阻抗会引导我们重新获得自由。

    根据行为约束模型,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体验到失控感后才不停进行反抗,我们只需要预料到,哪些环境因素将会限制我们的自由。

    如果我们在重新获得行动自由的过程中,获得控制感的努力屡遭失败,最终结果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当我们想获得控制的尝试屡次失败后,我们就可能开始认为自己的行动对改变当前的处境无济于事,因此我们就会选择放弃获得控制,即我们“学习”到自己是无助的

    失去控制感会给我们的行为带来不良后果,重获控制感能提升我们的绩效和内心希望。

    • 我们对环境的控制类型

       - 行为控制:通过行为反应来改变具有威胁性的环境事件(如关掉噪声)
       - 认知控制:加工有威胁的信息,主要方式为,评估事件的危险性降低或更好地了解它们
       - 决策控制:从多种选择中选出一种。
      

    有些情况下,控制感反而会导致威胁、焦虑和不适应行为的增多。

    • 无助的观点

      无助效应出现时,对环境的归因:

      -  稳定因素而非不稳定因素(无法做某事改变现状)
      - 普遍因素而非特殊因素(问题存在普遍性,无法解决)
      - 内部因素而非外部因素(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而非环境)
      
    • 行为约束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行为约束理论强调个人反应,这使我们对从整体上观察环境的需要降到最小限度。

  • 环境应激理论

    环境应激理论把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看做是应激源,比如噪声、拥挤。应激源被认为是威胁人的健康状况的不利环境,包括工作应激、婚姻不和谐、自然灾害、搬迁的混乱等。

    应激(stress)是一种调节或中介变量,被定义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这一“反应”包含了情绪、行为和生理成分。

    • 应激源的特性

      • 灾难性事件(cataclysmic events):自然灾害、战争、核事故、火灾等

        通常是突发的,应对非常困难,可能无法马上缓解痛苦,但持续时间不长。

        重要特征是,影响了很多人,人们在应对时可参照其他人的反应。

        当一个应激源没法解决时,各种不同的问题会随之产生,习得性无助就是其中之一。

      • 个人应激源(personal stressors):疾病、亲人死亡或失业等。

        特征是,在同一时间内个人应激源要比灾难性事件影响的人数要少一些,可能在预料之中或预料之外。

        个人应激源在广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上与灾难性事件十分相似。

        因为影响到的人数少,所以提供社会支持的人也会少。灾难性事件也会导致的个人应激源产生。

      • 背景应激源(background stressors)

        特征: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几乎成为常规的应激源。

        分类:

        1. 生活事件(daily hassles):稳定的但强度不大的日常生活问题,可能每次都不一样,影响到的可能只是某个人

        2. 环境刺激(ambient stressors):长期的整体的环境状态,比如环境污染、噪声、拥挤、交通拥堵等。影响的是一个群体,长期、缓慢且很难通过个体的努力来解决。强度不大,有些不易被觉察。

        任何一个或两个背景应激源不足以造成大的适应困难,但很多背景应激源同时发生时,它们会占用我们很多的时间,而且可能会像灾难性事件或个人应激源一样严重。

        从长远看,经常长时间接触某一低强度的背景应激源,可能比接触强度更大的应激源需要更多的适应性反应。

        对于背景应激源来说,通常很难确认最坏的情况已过去,或一点也不清楚情况是否会好转。应对这类应激源或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这些行动所带来的益处可能不像面对其他应激源那样明显。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不太可能为背景应激源做准备。

    • 应激源的评价

      • 在不同环境下,某个事件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应激源。

      • 同一环境下,某个事件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应激源,对另一些人可能不是。

      • 一个事件是否具有应激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事件本身的特点和个体对它的评价方式(影响评价方式的因素可能包含个体的心理因素,如智力水平、过去的知识经验、动机,和这个特定的刺激情境的认知方面,如刺激的可控制性、刺激的可预测性,即时刺激和定时刺激的共同作用)。

      • 应激过程的开始,必定是人们认为某个刺激有威胁的认知评价(appraisal)。

      • 同样的刺激,在一种情况下可能是无应激性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则有应激性。

      • 对一个即将发生的负性事件,也常足以引发一个应激反应,即使这个事件本身并没有真正发生。

        1. 评价类型

          • 伤害-损失评价(harm or loss appraisal):主要关注已造成的损坏。

          • 威胁性评价(threat appraisals):关注未来的危险。

          • 挑战性评价(challenge appraisals):关注于战胜应激的可能性。

        2. 影响评价的因素

          • 不确定情况的特点(比如噪声有多响)
          • 情境条件(我们所做的措施是否有效)
          • 个体差异
          • 环境
          • 社会和心理变量
          • 应对风格或行为模式:

            • 压抑-敏感化
            • 筛选(对应激源进行筛选排序)
            • 否认(对存在的问题忽视或压抑的程度)
          • 社会支持:

            • 得到他人的关心和肯定
            • 归属感
        3. 应激反应的特点

          1. 生理反应:对应激性或厌恶性刺激的部分反应是自动的。

            一般适应结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Selye)有三个阶段:

            1. 警觉
            2. 抵抗
            3. 衰竭
          2. 应对策略:个体和情境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逃离、身体或口头攻击、一些承诺。如没能成功应对,人们更容易把情境评估为危险状态。

            应对策略的分类:

            1. 直接行动或以问题为中心
            2. 缓解或以情绪为中心

            人们更多会使用缓解策略

          3. 适应 :如果应对反应不足以对付这个应激源,而所有的应对能量已用尽,有机体将进入第三个阶段,衰竭阶段,心理学把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出现适应某种刺激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该刺激的神经敏感度越来越弱,该刺激的不确定性在减少,或者对该刺激的威胁性被评价越来越少。

          几乎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包括出生、入学、在交通高峰期间驾车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应激性。很显然,经历过一个应激事件并已学会如何应付的人,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下一个应激性事件。只要应对应激,这种经验既能提高自信心,也可发展应对技能。不过,面对并适应应激性事件也可能需要付出代价。任何一个时候,当所有的应激总和远远超出了个体的应对能力,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某些身体或心理上的崩溃。

          适应一个持久或过度的刺激所要付出的代价,常常是身心紊乱、工作绩效减少以及抵抗力下降。以及,出现认知超负荷

          1. 后效(aftereffects)。个体适应了刺激后,也就是应激源消失之后,一些长期的影响或者后效就会凸显出来。不断接触应激源,个体的适应性能量就会逐渐耗尽,从而造成后效以及以后应对能力的下降。

巴克的生态心理学

这个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关注环境对行为的具体影响

人员配置理论

- 最小维持量(maintenance minimum),即维持一个行为背景有效所需要的最少成员数量

- 容量(capacity),指一个有效的行为背景最多能容纳的成员数量

- 申请者(applicants),指符合背景要求并且愿意参与其中的人

- 执行者(performers),执行首要任务的成员

- 次要执行者(nonperformers),指处于从属地位的人。

人员不足(undersatffed):如果一个背景中的成员数量低于最小维持量,其中的部分乃至全部成员必须承担更多的角色责任,这样才能维持行为背景的存在。

- 人员不足的后果

    - 时间和努力

        - 为保持背景的运行加倍努力
        - 为保持背景的运行而增加工作时间
    - 参与性、任务和角色

         - 参与更多的任务和担任更多的角色
         - 参与更困难和更重要的任务

 - 责任、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 对行为背景的任务承担更多的责任
         - 根据任务特性来认识自我
         - 根据任务特性来认识他人
         - 他人认识到你的重要性

  - 对差异的态度

        - 更少关注个体的人格差异
        - 更少关注个体的与任务无关的差异
        - 降低标准录用申请者

 - 绩效、成功、失败

        - 能够接受自己水平更低的绩效
        - 能够接受他人水平更低的绩效
        - 对成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
        - 经常遭受成功或失败

- 调整一个行为背景内人数的措施:

   - 调整申请者进入背景:

      - 预约进入时间
      - 增加或减少新成员
      - 提高或降低入选标准
      - 让申请者在特定区域等待
      - 禁止非正常途径的参与

   - 调整背景容量:

      - 改变物理背景的管理或容量
      - 改变背景的开放时间
      - 增加或减少从事申请事务的工作人员数量
      - 根据申请者的不同要求来安排工作人员的业务

   - 调整申请者和已有成员在背景中的时间:

       - 根据不同的比率确定申请者数量
       - 改变开放时间的限制
       - 按时间长短收取费用
       - 对不同类型的申请者采取优先权制度
       - 改变现有的行为方式来促使申请者的人员流动

 **团体规模越小,成员的集体归属感越强,并感觉自己在集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老成员会对新成员开放。**

 **生态心理学必须采用现场观察的方法,且不能在实验中明确具体的因果关系。**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