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户体验

今天我回想起之前一次面试,我被问到“你觉得用户体验做得比较好的app有哪些,为什么。” 当时我脑子里没有答案,随口胡说了一个。今天突然想起这件事的原因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当时没有答案了。

起源

我记忆力不好,又特别喜欢看乱七八糟的书,所以必须边看书边记笔记。为了让笔记易查询易整理,我希望我的笔记是:

  • 支持各种格式,例如多级标题,表格,图片

  • 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情况下可用网页浏览,这样我无论在哪,如果想翻看笔记,只要找到一台可联网的设备就好

按这样的要求,我找到了markdown,一种轻量的标记语言,可以轻松打出多级标题,表格,甚至数学公式,满足了第一条要求。

然后,感谢 github,我可以把笔记直接存为 markdown 格式,放在 github 上,生成一个可在线浏览的网站,满足了第二条要求。

转折

这个故事本应结束,我在电脑上用支持 markdown 的软件写笔记(可选的软件不要太多),上传到 github,在网页上浏览,非常完美的闭环。

但是,我后来买了 ipad 。

原来完美的闭环完全被打破了,现在的需求变成:

ux01

我需要一个 iPad 和 iPhone 上文件能同步的 markdown 应用,并且能从移动设备直接上传到 github ,不需要再用电脑进行二次传输。

在搜索时我才发现,在移动端写代码也是一个不小的需求,从移动端上传文件到 github 已经有成熟的软件 Working Copy,于是问题只剩下,那个能在 iPad 和 iPhone 之间同步文件的应用。

ux02

我碰到了一个大难题。

困境

iOS上支持 markdown 的应用也不少,上到重量级的 Ulysses ,iA Writer ,下到轻量好看的 Bear 、马克飞象,适合写代码的 Drafts,MWeb,Joplin,和自己的云服务集成的比较好的坚果 markdown,开源的 Simplenote,再也不更新的 Editorial……几乎能找到的markdown 应用我都试过,各家的对比可以整理成巨大的表格,但缺点无非是:

  • 太贵,点名 Ulysses ,iA Writer

  • 不支持表格或公式,点名 Bear

  • 交互体验不好,点名 Simplenote、坚果 markdown、Joplin

  • 个人开发者,点名 MWeb

  • 可以在应用内 copy 到 Working Copy ,但交互让人困惑,点名 Drafts

最终选择了另一个小众的应用 MarkNotes,虽然 UI 不够好看,交互体验也不够顺滑,但是它支持数学公式、表格,移动端,甚至桌面端上都可同步文件,我在手机上写东西,打开电脑可以继续编辑。

回到主题

说一个这么冗长的故事,是想说,做交互这么几年,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用户体验、用户心理的专业术语,说出来掷地有声,甚至以此为武器试图说服别人相信我们“专业的判断”,因为我有理论依据,“你看看我的用词。”

说体验,用各种方法技巧揣测人心,最终都只是离得很远的旁观,做不需要对结果负责的决定,还认为自己很正确。但在问题涉及到自己(用户变成自己)时,一切都变得不那么宽容

回到最开始提的问题,为什么我当时脑子里没有答案,因为我的需求还不足以去体会到用户体验

只是为了吃饭谋求一个工作,利用一些自己也不懂的概念武装自己,站得很远做不需要为结果负责的决定,这可能是我一直无法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的原因。

当然,两年后的今天再问我,觉得哪个产品的交互设计得好,我的答案依然是“没有”。好或不好是时间和数据来检验的,谁都能凭感觉评价一个产品的好或不好,那用户体验也没什么存在的意义。

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上,有人文,有技术,却偏偏没有科学.有技术的原因是我们有技术的精神——把任何东西变成实用;没有科学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科学精神——由天真的好奇出发的寻根究底,探求真实原本。

中华民族是最信奉实用主义的,而且常常是彻底的实用主义,它浸透了我们文化的每一根经纬度:从孔子的实用主义理论,到走了原样的实用主义佛教,到精粹专集的实用主义政治学《资治通鉴》。我们历史上的成功在于实用主义,而近代与现代的失败也在于此。因为没有求真的指南,实用主义的强大蒸汽机便把整列火车推向了不明方向的去路。

–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理查德·费曼